行业资讯 科技体制改革让第一生产力充分释放 石油|石化|电力|冶金|管道|仓储 泰和科技
    
首 页
产品中心
业务领域
行业资讯
企业介绍
合作加盟
公司论坛
联系我们
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热门排行
最新排行
  行业资讯  
  您现在的位置: 泰和兴元行业资讯正文  
新闻标题: 科技体制改革让第一生产力充分释放
发布时间: 08-11-24
赵永新
放眼全国,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——
载人航天、三峡工程、青藏铁路……
超级杂交稻、转基因抗虫棉……
水立方、鸟巢、新能源汽车……
回顾30年来我国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巨大支撑、引领作用,不难得出结论:没有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、逐步深化,就不会有“第一生产力”的充分释放。
科研成果束之高阁,企业“望墙兴叹”,体制改革势在必行
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,迎来了科学的春天,广大科技工作者重返科研岗位,科技界一片生机勃勃。然而,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体制弊端日益显露。
一方面,科研单位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;另一方面,大部分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缺乏创新能力,对新技术、新产品嗷嗷待哺——科技与经济“两张皮”的现象再也不能延续,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。
从转院为企到产学研结合,体制改革轨迹清晰
“经济体制,科技体制,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。”——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,为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。不久,中共中央发布《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》,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全面拉开。
1985年至1992年为全面启动阶段。这一阶段主要是“放活科研机构、放活科研人员”。一方面,改革拨款制度,经费随项目、项目靠竞争;另一方面,承认技术成果是商品,建立有偿转让机制、开拓技术市场,鼓励科技人员以多种方式创办、领办企业等。
1992年至1998年为结构调整试点阶段。1995年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》,确立科教兴国战略,提出“稳住一头,放开一片”的改革方针。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、高技术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;放开各类开发型科研机构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成果商品化、产业化活动,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。
1999年至2005年为系统性调整推进阶段。1999年8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加强技术创新,发展高科技,实现产业化的决定》,提出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,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。这一阶段在“创新、产业化”的方针指引下,原10个国家工业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。
2006年1月,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,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作出战略部署,发布了《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》。科技体制改革转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。
创新体系日益优化、创新能力明显增强,体制改革硕果累累
经过30年来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,我国科技体制在体系结构、运行管理机制、创新主体活力能力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。
结构明显优化,创新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。在2006年研发经费支出中,企业、政府研究机构、高等学校分别占到68.3%、20.9%和9.9%;在2006年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中,企业、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各占65.7%、15.4%和16.1%——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。
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重要转变,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。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,竞争择优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,宏观调控、政策引导和绩效评价等现代管理手段的作用不断加大。
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改革取得重要突破,机构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。全国1200多家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,从体制上解决了应用开发类院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问题,基本建立起科技型企业的运行机制。
改革实践证明,只有打破旧体制机制的束缚,才能进一步激活科技第一生产力;只有大胆解放思想、不断改革创新,才能使科学的春天百花竞放、春光无限!(《人民日报》2008年11月8日)
[推荐给朋友]   [打印]   [关闭]  
关键词:释放 科技 生产 改革 充分 

北京泰和兴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 版权所有  E-mail:taihexy@vip.sina.com
电话:+86-10-64440649, 52400365,  传真:+86-10-64440649   京ICP备10020408号-1